贵州163网 163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贵州招聘吧 免费信息发布请将内容发送到邮箱: 3269367907@qq.com或者添加QQ号 3269367907 |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州府凯里50公里,距省府贵阳176公里,连接黔东南、黔南、遵义三地州。全县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5镇9乡,2011年末总人口38.5万人,苗族、革家人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4%。
黄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黄平为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且兰国都城所在地。春秋以来,先为且兰国牂牁郡、黄平州、黄平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黄平县。红军长征两次经过黄平。旧州是长江支流沅江沿舞阳河上溯到黔东的最后一个通商码头,历代商贾云集,经贸发达。
黄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黄平年平均气温15.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空调”、“天然氧吧”,特别适宜人居。目前,全县健在的百岁老人有23位,是贵州省“长寿之乡”。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境内及周边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民族民间医术独到,有“夜郎无闲草,黔中多良药”之说。黄平发展有机绿色种养植条件优越,有13个农产品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13万立方米。
矿产和清洁能源蕴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铝矾土、重晶石、五氧化二钒、石灰石、石膏、汞、锰等20多种矿产资源。经勘测,黄平版块页岩气储量达7600亿立方米,生物质和风能发电开发潜力巨大。
黄平山水多情民风淳朴。黄平素有“云贵最秀地、且兰古国都”之称,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民族节日丰富,是贵州东线旅游的门户。黄平苗族和革家人的服饰美仑美奂,歌舞多姿多彩,尤其是革家人的弓箭图腾文化十分神秘。主要景点有中国历史文化镇——旧州古镇,“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国家风景名胜区——舞阳河、“苗疆圣水”——浪洞温泉,中国十佳漂流胜地——野洞河、特级漂流金矿——飞云大峡谷,中国桥梁博物馆——重安三朝桥等,已形成了春游、夏漂、秋赏、冬泡的旅游格局。
黄平交通便利通达自如。黄平是明清两代通往滇、黔、缅的古驿道必经之地。有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穿越县境;有三条省道公路横贯全县。正在建设中的余庆经黄平至凯里高速公路连接贵新高等级公路、沪昆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长昆客运专线。凯里黄平机场正在建设中,2013年底将试航,可直飞北京、广州、成都、上海、昆明等大中城市。从而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相互补充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黄平教育历史悠久,私塾、官学与书院的设置较早,有史可考:元设府学,明设卫学、州学、书院,义学、社学亦兴于明朝。清袭明制,州学和书院规模则更大。从明至清500余年,黄平出进士29人,中举251人,史称“黄平在黔为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著名的人物有:黔东南第一位进士周瑛,明景泰元年(1454年)中甲戌科二甲进士;王耘一家“六代科举蝉联,一门五子登科”;广、饶、衢巡抚解立敬;山东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朱定元;湖南巡抚、太常寺卿石赞清等。黄平在历史上出现的人才“井喷”现象,与黄平私塾、官学和书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由于黄平特殊的地理区位,明朝以前黄平的北面隶属于四川的播州,加之黄平南北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结合地带,处于黄平北部的黄平州私塾具有悠久的历史。《黔东南州教育志》载:“黔东南历史上的私塾起步早,黄平、岑巩起至于汉代,经历两晋、南北朝,沿及隋朝,唐初建立珍州(今黄平)……等州各立州学,各地私塾均有发展。”
明朝,朱元璋把弘扬儒学作为巩固边疆的长治久安之策,提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而且还有一套专管教育的机构,贵州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学校。特别是“调北征南”的三十万大军留守云贵后,随着军士家属的不断迁入,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不断涌入贵州,私塾教学在处于南面苗疆地区的兴隆卫蔚然兴起。
清初,私塾已遍及黔东南各地。黄平人周学致,字千里,号念恒,生康熙六年(1667),本郡(兴隆卫)廪生。秉性耿直,持身方正,苦志芸窗,乡试十二次,志终莫遂。周学致在“三花寺”(今南门酒厂处)设塾馆教学四十余载,苦志力学,终老明经,春风绎帐,生徒如云。裁成后学,门多高弟,朱定元、王彬士、王修士、曹海、解能让等出至其门下。
清同治六年(1867),黄平人杨再先(苗族)献家为馆,聘请四川汉族巴先生为塾师,包其生养死葬。巴氏教授杨家子弟考中生员、举人。其后杨氏子孙又数代为师,成为黄平著名的私塾世家。
清末,黄平私塾发展很快,遍布城乡,著名私塾有山凯、加巴、翁坪、重兴马鞍山、谷陇毛栗坪、重兴枫香寨、旧州北门街、旧州西下街等处。汉族聚居区有私塾21所,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私塾15所。
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平相继在城镇开设初高两等小学,在乡村私塾仍为重要的办学形式。至民国四年(1915),实施《贵州省修正改良私塾章程》后,各县成立“私塾改进会”。民国七年(1918)黄平上塘私塾改为初等小学。民国十三年(1924)黄平重兴、红梅私塾等馆改为小学校。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重安、东坡、山凯等8所私塾改办为短期小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由于内战的影响,许多小学停办,设馆之风复兴。黄平解放后,乡间还有私塾。到1952年,私塾基本上为公、民办小学所取代,但较边远的地方私塾仍保留不废,但必须使用小学教材。1955年后,私塾停办。
私塾的教材在民国以前,蒙童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朱子格言》、《弟子规》等为普及课本。蒙学后,开始读《四书》、《五经》、《幼学琼林》、《诗经》、《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根据科举考试范围,预修《诗韵杂文》、《说文》、《纲鉴总目》及习作八股文等。在私塾阶段,一般要求“两年读经,三年开讲、五年吟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形式分启蒙和开讲,初人塾的学生着重记诵、识字、写字,直到背完几部书后,才开讲,讲章句,辞藻及“微言大义”。
黄平官学包括府学、卫学、所学、州学、社学、义学等,皆由朝廷拨给办学经费,委派教员进行教学管理。
府学:元代置黄平元帅府,府学设今旧州天官寨,设教授1人,训导3人,每年从学者40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黄平府改为安抚司,府学逐改称安抚司儒学,时有廪生20人。
卫学:就我县教育史而言,明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明朝以前黄平教育还十分薄弱,至明代朱元璋倡导教化,学校才在贵州普遍兴起,其中尤以卫学为特色。数量上较之府州县学更多,设置时间也更早,生员在科举中成绩斐然,文化名人辈出。明宣德九年(1434年),兴隆卫(今黄平县城)副使李濬、指挥常智创办兴隆卫学,设置教授1人,训导2人,有生员40人。有明伦堂、博文约礼书斋、儒学门、敬一亭、先师庙、东西两庑、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之设。弘治二年(1489年)郡人周瑛、指挥狄俊、经历李文祥改建于城南旧仓址。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陈讲仍迁于城西(今县工会处),二十六年(1547年)巡按御史肖瑞蒙改复原址。万历六年(1578年)巡按马呈图、学道李学一移建卫署右侧。后仍迁城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并兴隆卫学入黄平州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州城内东南奎山为学宫旧基,城东凉伞坡亦有旧学宫遗址。
所学:明朝时期除在今黄平县城设兴隆卫外,在今旧州还设有“黄平守御千户所”。千户所的军人子弟需要就学,所学应运而生。黄平所学位于城外,有明伦堂、东西书馆、仪门、先师庙、启圣祠等。置有学田收生息修缮学校。嘉靖年间,总兵石邦宪迁于城南,万历五年(1577年)通判李篦迁于城内西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并入黄平州学。
州学:明万历二十九年四月(1601年)四月置黄平州。两年后贵州巡抚郭子章提设黄平州学,随裁平越(今福泉)卫学训导,改任黄平学政。初定廪生名额为10人,后增至30人,贡生每两年1人。至明末有13人先后任黄平州学学政,清代一如旧制,原州署治地设巡检司儒学。州学设学政一人,乾隆后增设训导一人。州学岁科二试,各取进府生15人,廪膳生30人,增广生30人。贡生则每三岁二人。
社学:明代黄平州社学,位于州城西南,通判李蓖建。
义学:黄平较具规模的义学有二处,一在新州城东旧学基(今东门街);一在旧州城文庙内,旧州义学雍正六年(1728年)建,知州肖君柱允准以狗场地租银和小坡义学田米两项永作办馆经费。此外,还有重安、石头堡、东坡、平溪等地都办有义学。
黄平书院始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至清代,先后建有草庭书院、月谭书院、龙渊书院、星山书院、凤仪书院、凤山书院。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全省有书院133所,黄平就有6所。
草庭书院:遗址在今黄平县城北龙洞塝。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曾任广西右布政使的周瑛辞官归乡创办,周瑛在草庭书院著书讲学、留益后人。现遗址尚存崖镌“草庭书院”四个大字,黄平县人民政府八十年代初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瑛(1429-1502年),兴隆卫(今黄平县城)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入京会试中甲戌科二甲进士,时年25岁,为黔东南考中进士的第一人。历任部郎,临安、衡州二郡太守,太仆寺卿、广东左参政、广西右布政使,历官三十余年。弘治元年(1488年)辞官归故里,捐家产在卫城北郊风景胜地龙洞塝创办“草庭书院”并任主讲,倡导尊师重教,是贵州历史上仅晚于新添卫(今新添寨)魁山书院的第二所书院。该书院规模宏大,环境好,延请外出致仕归的官员及名家任主讲。书院教学质量高,影响范围大,临近州、县来此求学者颇多,培养了众多的名人志士。周瑛主持书院十余年,并协办兴隆卫学,激励学子上进。后周瑛之子周希廉在书院主讲期间,明兵部主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由修文奉调江西庐陵任知县路经黄平受邀到草庭书院讲学,草庭书院由此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草庭书院出去的学生都自称“阳明子弟”。
月潭书院:位于黄平县城东12公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崖处。明宣德八年(1433年)游僧德彬见这里景色佳而在此修建寺庙,并将修成的寺庙定名为“月潭寺”,后人设月潭书院于此。飞云崖是明清时期京都通往滇黔、缅甸的古驿道,来往官员、使者、商旅络绎不绝,到这里都要下鞍观赏、憩息。正德四年(1509年)冬,王阳明由修文驿丞奉调江西庐陵任知县路过兴隆卫(今黄平县城)。当时,兴隆卫指挥狄运、副使朱文瑞、周瑛之子周希廉等地方官绅闻讯后,出门迎接,挽留王阳明在月潭书院讲学。其间,王阳明作七律诗一首:“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戊参差暮角摧。贵筑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莺花夹道惊春老,雉蝶连云向晚开。尺素屡题还屡掷,衡阳那有雁书回。”美丽的山中小城跃然纸上。
龙渊书院:原址在今黄平县城东隅,前为义学。乾隆13年(1748年),山东巡抚朱定元辞官归乡,见儒师卢桐圃教学优严,从学者众,逐改办书院,并书匾“龙渊书院”。卢师育才成器,学生李台后官居通政使。乾隆54年(1789年)因讲堂阁基崩圮,黄平知州袁治、士绅陈简斋捐资修缮,并为书院置田。咸丰六年(1856年)被兵乱焚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光绪二十九年废书院,改为端化小学堂。无论学校更名与变迁,学校始终以治学严谨,人才辈出而著称。学校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三迁校址,十三次易名,1903年,书院改为“端化小学堂”,现为黄平县新州第一小学。
星山书院:遗址在今旧州镇中心小学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黄平知州袁治、同知张凤歧创建,以面对五星山得名。乡绅陈子玢、刘琬西、戴九德、杜大典、刘奇扬等领衔捐银1400余两修成。楼前有讲堂五间,左右书舍各三间。建成后,袁治、张凤岐又捐资制学田。每年有黉仪石500石、地租银40两、杂粮斗租银100两、米斗租40石、屠银310两、共计粮540石,银450两,足敷使用。咸丰八年(1858年),因战乱焚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讲堂及藏书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州何得源奉清政府“变通科举,改办学堂”通饬,呈准省提学司改“星山书院”为“星山小学堂”。次年,清庭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度”,又将“星山小学堂”改为黄平官立第二小学堂。它与新州“端化小学堂”同为黄平最早的小学校。2005年5月8日更名为旧州镇中心小学。
凤仪书院:遗址在今旧州城内,毁于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查无详实资料记录。
凤山书院:书院因重安金凤山而得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安举人黄品超倡办,今为重安镇中心小学。
第一次是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日攻占旧州。红军来的前一天,旧州分县长万碧斋、区长石朝槐、民团大队长石品良等,按国民党县政府的命令,叫牟打更沿街鸣锣通知,说有大股土匪自清江河施洞口方向窜来,可能进扰抢劫旧州,要大家注意,并命令每家各出一名壮丁,有枪的持枪,无枪的必须拿梭标、杆子在城墙守卫、抵御。西上街壮丁队长高维岗买了一些纸大炮,班长王天福、何永福、禹俊碧及卢丫头等已到城墙上。黎明时,红军开始攻城,城内壮丁胆战心惊。高维岗点燃纸大炮,有的壮丁乱放枪射击。红军在凉伞坡砍了一些老桐树和竹子,扎成梯子,暗暗放靠城墙。红军猛放一排枪,即爬梯冲进城内。守城团丁和被强逼来的群众蜂涌溃散,逃得无影无踪!红军由东、南门相继攻入城内。红军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经过宣传、动员,跑散的群众陆续返回,商店相继开门营业。老百姓得知是肖克、王震等领导的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地,都解除了怀疑,在街上遇见红军,还互相问好。但是,旧州商会长韩竹轩、陆润庭及一些富绅,都回避红军。当时,红军需要筹借一部分军饷,政治部的一位负责人找拥有五架织袜机的茂新商店经理张茂新商议后,决定向何秋轩商号、复隆号、长馨斋、禹振记、卫生堂、普安堂、徐林峰、黄福康等商家各借旧法币50元,并由张茂新负责收交红军司令部。
那些坚持与人民为敌,甚至企图谋害红军的不法分子受到了应得的惩处!如西上街副保长刘云仙与保长肖帮俊合谋,引诱并夺走了一位红军战士的枪弹,当夜即被红军查获,逮捕了刘云仙。翌晨红军出发,将刘犯押至西门外文峰寨指路碑处处决。保长肖邦俊以及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易清泉、商会会长韩竹轩等一起被抓获。劣绅易清泉被枪毙,韩竹轩等被释放,其余的都被红军带走。红军进城后,个别顽固分子,如邮政代办所的韩佐录、壮丁卢某某等还高喊:“打土匪!”的口号,企图煽动群众,与红军为敌,他们被当场击毙也是罪有应得!
第二次是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2月27日凌晨攻克黄平县城后,先头部队紧接着又占领旧州古城。
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县、区政府照样散布谣言,诬蔑红军“共产共妻”,恫吓人民,强逼群众疏散逃避,不与工农子弟兵合作。旧州分县长严济宽假惺惺地准备在二堂上“尽忠”而死。区、镇长石朝槐、韩松泉,大队长石品良及一些土豪劣绅自然是惊慌远避;富商陆德钧、黄福康等几十家则雇船只把家眷和重要财物运往印地坝、大岩方等地隐蔽起来,一部分不明真相、被反动宣传所蒙蔽的人也跑去附近的石牛寨、琴花、半坡、石板河躲藏。但是,亲历过不久前红六军团过境情况的人民,大多数对红军是信任、欢迎的,有的还主动前往东门外迎接。
接着,红军司令部立即发出告示,强调红军的纪律,红军是人民群众的子弟兵,坚持军民一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等。经过宣传、解释,暂时跑出去的人都陆续回来了,商店又开门营业,公买公卖,恢复了市面的热闹景象。
红军的宣传队员在街头墙壁上写了许多标语,主要是关于打倒军阀王家烈和动员抗日、抵御外侮方面的内容。他们在江西临江会馆仁寿宫舞台演出文艺节目,慰问劳苦群众,宣传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救国的伟大意义。还在西门外文峰寨的田坝中组织了一次约一万人参加的文娱活动大会,广大群众深受鼓舞。
1935年10月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路过旧州古城。
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按照蒋介石“围剿”指令,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旧州区长石用彬和民卫队长石品良接受上司饬令堵截红军。他们组织地方团队(亦称“子弟兵”)把守旧州城,将东南西北四方城门关闭,以城墙作为工事。这些“烂杆兵”没有战斗力,枪也很少,弹药奇缺。因此还准备了一些纸大炮,红军来到东门牌坊边一带开始与守敌接火,红军打了一阵,还是进不了城,于是就找来了树木、竹子做成云梯。红军战士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扛着云梯搭在城墙上,敌人见红军来势如雄狮下山,乱打了一阵枪,放了一些纸大炮,当即狼狈逃遁。红军攻占东门后,没有开枪追击,而是从东向西搜索残敌。城镇中的富豪、地头蛇、国民党党棍在听到红军来的消息之前就纷纷外逃,一些受到反动派谣言煽惑的老百姓在红军进入东门之后就向西门疏散,因城门上锁,故不少的人用绳子从城墙上往下跳,越过城墙直奔大河。红军没有乱开枪打老百姓。
红军进城后,司令部设在万寿宫,政治部设在卢润庭家。在镇上,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的红军住在老百姓家,态度和气,不随便乱拿一点东西,不拉夫。有的住在祠堂、会馆、寺庙里,不损坏其中的物品。红军在街上买食品和用具时交付印有“苏维埃”字样的纸币,然后让群众拿“苏维埃”票子到朱家房子里去兑换银元或铜元。在旧州,红军打富豪开粮仓,赈济贫民。镇上熊兴记的大老板熊余成是个奸商,平时为人刁猾刻薄,红军将他家的绸缎、纱布没收,并斗争其老婆。而对张茂兴家的织袜厂遵照党对工商业的政策却加以保护。他家的花纱布匹没有受到一点损失。红军在万寿宫召开了贫民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号召工农大众起来革命,同红军联合打土豪、军阀,不交一切苛捐杂税,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保太平,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会后,红军指战员在戏台上将没收来的浮财分送给“干人”。为了使革命精神广泛持久传扬,让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深入民众之心,永远播下革命思想的种子,红军在旧州镇上书写了很多的标语。
红六军团司令员肖克在自己的回忆录《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一文叫提到:“我们打到黄平,在法国教堂里找到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法文贵州地图,但看不懂。好在那里有个法国牧师能讲点中国话,不能写,发音也不准,但还能够听得懂,我们就指着地图,他讲我写,迅速择成中文。有了这张地图,才稍微详细地看清楚贵州的山川城乡的大略,行动才开始方便了些。”“法国教堂”就是指旧州天主教堂。从这段话里看出了红军在教堂里得到的那张地图是很有价值的。
“三朝桥”位于贵州省黄平县境内的重安江上。第一座是清代的铁索桥;第二座是抗战时期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钢桁桥;第三座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拱桥。由于在一段相距不足百米的江面上保存有3座建造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当地政府已将“三朝桥”辟为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