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63网

贵州163网 163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贵州招聘吧 免费信息发布请将内容发送到邮箱: 3269367907@qq.com或者添加QQ号 3269367907

当前位置: 贵州163网 > 贵州网址

麻江县人民政府网站 麻江县面积1222.2平方千米

网站名称:麻江县人民政府网站
网站地址:http://www.majiang.gov.cn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位于东经107°18′~107°53′、北纬26°17′~26°37′之间。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长达270~301天。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县城海拔930米,县内最低海拔576米、最高海拔1862米。全县国土面积1222.2平方公里,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22.73万人,以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6%。麻江县辖4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杏山镇、谷硐镇、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景阳布依族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麻江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隋属宾化县。南宋置乐平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元代设麻峡县。明、清设麻哈州,实行“土流兼治”。民国三年(1914年)废麻哈州置麻哈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麻江县。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县人民政府,隶属独山专区。1956年,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麻江人才辈出。明隆庆五年(1571年),宋儒京试中进士,开麻哈科举之先。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艾茂被赐同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改庶吉士,继任国史馆编修,而后执教滇黔,荣膺翰林院侍讲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龢“大魁天下”,被光绪皇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一是贵阳青岩赵以炯)之一,授翰林院修撰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同龢东渡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课程,民国元年(1912年)回国,成为自隋开皇(1518年)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取得中国状元和东洋留学双重学历的人。辛亥革命后,有狙炸袁世凯的革命英烈张先培,有参加护国战争的将领吴传声,有参加北伐战争的吴厚安、罗剑雄。民国时期,有被誉为“麻江双璧”的国内知名物理学家周昌寿、贵州省首任教育厅长周恭寿,亦有执省城经济牛耳的富商戴蕴珊、周绍阳。

麻江交通便捷。县城西距省会贵阳市和龙洞堡国际机场109公里,东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40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匀市23公里,北距瓮福矿肥基地福泉市21公里。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320国道、210国道和309省道在县内纵横,县、乡道路阡陌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贵州乃至我国大西南南下东进的咽喉要塞。

麻江物产丰富。这里是“中国蓝莓之乡”、“中国锌硒优质米之乡”、“中国红蒜之乡”。特别是蓝莓集多种功效于一身,有“美瞳之果”、“聪明之果”、“美容之果”、“健康之果”之美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是“健康水果之王”。出产的锌硒优质米富含锌硒元素及赖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食用后具有增强免疫能力、抗衰老、防癌等作用。出产的红蒜头大瓣粗,外型美观,香辣味浓郁,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并通过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麻江景观秀丽。东部长岭岗如屏似障,气势磅礴;南部丘陵起伏,连绵不绝;北部群峰争雄,难分伯仲;西部天生桥鬼斧神工,绚丽多姿。马尾河金流洞钟乳瑰丽,似宝窟仙境;龙头岩状若“龙头”,栩栩如生。老人坡形若翁妇并坐,若即若离;平田哨写字岩历经沧桑,古迹犹存。贵州八大古镇之一的下司镇,省级自然保护区老蛇冲、省级森林公园仙人桥,神奇的水落潭瀑布,极具山情水韵。

麻江风情浓郁。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有蜚声中外的铜鼓苗族农民画;有独具特色的瑶族蜡染,有令人称绝的布依刺绣,有别致精美的畲族挑花;有豪放潇洒的苗族芦笙舞,古朴粗犷的畲族粑糟舞;有芦笙节、爬坡节、牛王节和“绕家革冬”、“仫佬年”等民族节日和下司酸汤鱼、草烧狗肉、农家野鸭等特色饮食;有铜鼓、摆仰苗族风情和偿班畲族、河坝瑶族风情。这里不仅是贵州省龙舟训练基地,还拥有“贵州惟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时尚体育竞技在这里交相辉映。

苗族有16个支系,麻江苗族属于舟溪支系的舟溪苗族,自称:“嘎闹”,旧称:“舟族”。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麻江县-丹寨县。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居住在麻江县一带的舟溪苗族(舟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清水江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

麻江舟溪苗族芦笙节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在麻江苗族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旺。阿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她绣的花,五彩缤纷,颜色鲜艳,阵阵清香,招引一群群蝴蝶蜜蜂来探花采蜜,阿旺喂的猪,长得又快又好,又肥又壮,一年四季杀肥猪。阿旺的歌喉,更是金嗓子。她的歌声,象春风,赛银铃,唱得娃娃拍手笑,唱得老人喜孜孜,唱得小伙子和姑娘们手舞足蹈。阿旺尊老爱小,乐于助人。阿旺的父亲把她看做掌上明珠,寨子上的乡亲们也为有这样的好姑娘而引以自豪。可是,贪婪残忍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提起舟南后山上的野鸡精,没有人不切齿痛恨。它刮起一阵妖风,便把人们一辛辛苦苦种好的庄稼,几十亩几百亩一掠而空。它经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它变成恶狼,叼走小孩。如今,它又把魔爪伸向了阿旺。开始,它变成远方的大财主,登门来相亲。尽管它送财送宝,花言巧言,还是被阿旺的父亲拒绝了。接着,它又变成一个俊俏的后生向阿旺来求爱。尽管它装模作样,聪明的阿旺一眼就看穿了它的虚情假意,坚决不答应。野鸡精恼羞成怒,骗不了就抢。一天傍晚,又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趁人们忙乱之际,它张开魔爪抢走了阿旺姑娘。野鸡精的暴行,激起了乡亲们的义愤。大家打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青年猎手们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激烈搏斗开始了。野鸡精发出声音怪叫,进行威胁;人们吹起一支支响亮的牛角,敲响一面面铜锣,淹没了野鸡精的怪叫。野鸡精张开巨大的翅膀,扑向人们;猎手们射出一支支利箭,吓得野鸡精慌忙逃回后山。可是,野鸡精是千年的妖怪,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咽喉一点之外,全身刀枪不入,猎手们一时也无法把它打死。就这样,人们与野鸡精相持了一个场日。这时,从远方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茂沙是个大力士,双手能举万斤;茂沙是神箭手,能百步穿杨。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当他听到野鸡精的暴行,立即骑上骏马,翻山越岭,急忙赶来参加“打鸡队”。再说野鸡精被围在后山,对阿旺又无可奈何,它使出绝招,又刮起一阵妖风,扑向“打鸡队”。这阵妖风直刮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野鸡精就用利嘴来啄人们的眼睛。正在这时,茂沙恰好赶来了。

他怒火冲天,仗起宝剑,急忙迎了上去。茂沙与野鸡精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翅来剑往,从后山打到前山,从前山又打到后山。乡亲们齐声呐喊,帮茂沙助威。野鸡精斗了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使尽全身解数也斗不过茂沙。野鸡精拔地而起,妄想远走高飞,逃之夭夭。人们射去的箭,一支支都被野鸡精抖落了。茂沙眼明手快,插剑入鞘,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住气息,嗖的一声,正中野鸡精的咽喉。野鸡精发出几声惨叫,从天空摔了下来,撞死在后山上。人们救出了阿旺,齐来向茂沙致谢。茂沙从野鸡精身上拔下三根野鸡毛送给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便跨上骏马,告别阿旺,又去过着他的游猎生活去了。茂沙的英勇顽强,乡亲们齐声称赞。茂沙的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阿旺把心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也非常赞成。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当时他为打野鸡精而来,射死了野鸡精,连一碗感谢的水酒都没有喝,就告辞走了。现在又到哪儿去找他呢?阿旺思念茂沙,茶不进,饭不想,一天天消瘦下去。老父亲很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寻找茂沙的好办法。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爹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一支支芦笙,请乡亲们四处传递消息:古历正月十八到舟溪来跳芦笙。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如老爹所想,茂沙也知道了。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舟溪参加芦笙会。茂沙也赶来赴会。阿旺很快就发现了他,老父亲把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织的花带系在芦竺上,大大方方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茂沙也很爱阿旺,当即褪下银手镯,高高兴兴地送给阿旺,给他戴在手上。这一对情人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定了亲。茂沙是勇敢的猎手,也是尊老敬贤的好后生。他恭恭敬敬地请老父亲吹笙领舞。老人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且提出了芦笙会的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大家一致赞成。就这样,老父亲吹笙领舞,人们尽情地吹,尽情地跳,欢快的芦笙在舟溪甘香囊场上震响。人们一直跳了三天。第三天,也就是古历正月二十日傍晚。茂沙提议:春耕大忙要开始了,季节不等人,暂时不再跳芦笙了,一心一意投人春耕生产。大家认为茂沙说得对,并且推老父亲为代表,在芦笙场中心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

麻江县欢度苗族"四月八",还有另一种传说。远在三国时期,随着诸葛亮到隆昌的有王家三兄弟和一个名叫阳工的人。他们在荒山坡上修梯田种包谷和水稻,给荒凉的苗寨带来了繁荣。后来王老大和阳工留了下来,且子孙满堂,在这里安居乐业。若干年后这里就发展成了两个村寨,后辈为纪念他们开荒发家的功绩,就将他们到隆昌的日期四月初八作为祭祀日。节日期间,除了到祖坟边举行隆重的祭礼外,还要全部上山"闹春"。青年人唱麻江情歌,斗牛,跳笙;老人上山打猎,妇女带着孩子去游坡,村村寨寨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麻江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浓厚,是周边县市及省内外广大游客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现有苗、瑶、畲、布依等各族风情游;清水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仙人桥省级原始森林公园等风景游和全国少数民族民间绘画画乡、清朝皇宫膳食总管张姓宅院、夏同和状元第等旅游观光景点。麻江下司是苗侗之都大凯里的四大功能区之一。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及中国十大旅游黄金热线——黔东南的第一站。

麻江拥有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命名的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是“贵州唯一、亚洲少有、世界一流”的奥运会激流回旋指定训练、比赛基地,自2006年建成以来,共承办1次国际比赛,4次国内比赛。麻江县有贵州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体育村——龙里村,该村龙舟队多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龙舟大赛,皆取得优秀成绩,特别是2007年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龙舟比赛取得了8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受到了省、州、县各级政府的嘉奖,有力地带动了全省龙舟运动的快速发展。

麻江下司犬以嗅觉灵敏、爆发力强、奔跑速度快、捕猎能力强而享誉中外。被列为世界第三名犬和中华名猎。

素有“小上海”之称的下司古镇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西入口第一重镇,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中重要物资集散地。近年来,麻江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对下司古镇沿江立面进行恢复改造,下司古镇正以新的姿态复苏历史的恢宏。

下司镇铜鼓村——“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2年被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铜鼓农民画灵感源于田间劳动,作品淳朴自然、夸张得体,被誉为“民间奇花”、“本源艺术”,作者被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下司酸汤、狗肉、牛肉、下司野鸭系列做工考究、风味独特。其中下司酸汤鱼宴在2004年第四届中国美食节、重庆火锅节和第五届中国博览会、2005年中国西部国际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代表黔东南参赛,摘下“团体特别金奖”和“金鼎奖”、“中国名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的下司清江、桃花、隆堡等8个自然村寨形成了以破季节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商品等农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力塑“绿色”和“无公害”品牌,打造下司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旅游。

贵州网址地区相关人事招考招聘

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 贵阳人事考试网 | 遵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 安顺人事考试信息网 | 毕节人事考试信息网 | 铜仁人事考试信息网 | 六盘水人事考试信息网 | 黔东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 黔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 163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